数学课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课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课总结1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烂漫,对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我任教的两个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男生比女生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家庭环境存在着差异。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期待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聪明好学,积极动脑,喜欢上数学课,学习兴趣浓厚,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部分同学比较突出,课堂中能积极回答问题,作业能主动完成,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现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比较落后。现把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二、主要成绩
1、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兴趣也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学生对趣味知识会感到新奇而对这产生兴趣。在教学中突出“新奇、多变”的特点,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答中心情舒畅地获取知识,勤于思维,增长见识和才干。数学活动课寓学于乐,寓智于趣,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开启心智、发展个性。例如:在上“拼拼数数”活动课练习中,让孩子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如金鱼、火箭等配上鲜艳的色彩,漂亮极了。当学生学习了长(正)方形的有关知识以后,采用比赛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用12块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比一比谁拼出的长方形最多。又如让学生看图回答:龟兔赛跑,他们每次都爬一格,谁先抢到红旗?通过教学活动创设一个绕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以趣来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扑克、幻方、火柴等都可纳入数学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善于动脑动手。
3、数学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数学活动课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学生是数学活动课的主体,教师应起辅导和点拨思维的作用。在活动中,在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想一想等不同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具有显著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在活动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数学活动,强化了知识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结合事例和史料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如: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任何一个数学家的成功后面都包含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在上学期我注意了活动课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新颖有趣。并得到成功的满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生乐在其中,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5、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6、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进行活动课的教学。先进的电教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7、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挖掘数学中知识美的因素,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知识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比例的技巧美,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不足和措施
实际操作活动能力不强。个别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弱。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数学课总结2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烂漫,对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为10~15分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表现自己;自控力差等。而我任教的两个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男生比女生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家庭环境存在着差异。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期待更好地完成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聪明好学,积极动脑,喜欢上数学课,学习兴趣浓厚,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部分同学比较突出,课堂中能积极回答问题,作业能主动完成,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现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比较落后。现把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二、主要成绩
1、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 ……此处隐藏12675个字……4、每活动一次,教师要进行一次总结,总结经验,争取把下一次活动办好。(要求学生参加)。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把课外活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能轻视,它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在下学期,一定要努力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数学课总结12本学期,我们初一成立了数学兴趣班,我总的感受是: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素养提高了。作为兴趣活动小组的负责人,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来开展活动
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兴趣班学生既打好数学基础,又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我经过探索实践,力求做到具有特色的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经常向他们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向他们介绍与小学阶段不太一样的数学课堂,某些结论由他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或与同伴合作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我还给他们讲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介绍了学习数学的一些参考方法,并提出了新学期的要求和目标。
二、精心准备,以新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他们对数学难题的直接兴趣。我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2、重点辅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兴趣班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同等优秀,总会有几个特别出色的,对待他们不可能跟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角度出发,要求要高一些,在正常的课堂辅导外还要求他们自发学习有关内容,扩充自己整体的知识面。
3、引导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我要求他们随时记录感受体会,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数学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培植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今后努力方向,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等因素,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需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教法方面的学习;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方面还要多下功夫。
数学课总结13本学期,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板块式培训的实践培训》的研讨内容定为:“数的认识”;“常见的量”;“正比例和反比例”三大块内容。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各校开展的相关研讨课交流,让我收获很大。本学期,我也有幸开了一节“数的认识”板块的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学校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组的研课交流中,我对这节课也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首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小数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分了两个阶段来学习。第一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结合长度单位及元角分来初步认识小数;第二阶段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系统的学习小数的意义。备课中,对于教材为什么不选用以元为单位来认识小数而选用以长度单位米来认识小数一开始就成为我思考的重点,后来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我发现教材这样编排,也就是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不能得到整数时,更能体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而用元作单位,可能只是为了记录的简便,生活的`需求。看来,教材的情境选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再次,我想谈谈自己在备这节课时的一些困惑:备这节课时,自己总感觉不知道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很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差不多就按照书上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书中例1的教学,也就是通过长度单位的换算来充分感知小数的含义,所以我将例1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么表示?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分数的含义,他们很自然地得出1/10米,这时我认为0.1米的出现属于知识传授点,我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重点应放在1/10米和0.1米的关系上,所以这时老师的引导是很必要的:既然1分米可以用1/10米表示,也可以用0.1米表示,那么很自然地得出1/10米=0.1米,后面再通过3厘米、5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让学生观察板书后得出一个共性:原来十分之几都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小数实际也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第二个层次的教学,我认为应比第一层次有所提高,因为学生利用前面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得出1厘米用米作单位的话,可以用1/100米来表示。但层次的略有拔高体现在书上的两道填空题上:
3厘米=(/)米=米18厘米=(/)米=( )米
这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反复的练习,感知归纳出:百分之几可以用零点几几来表示。
第三个层次的教学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我认为可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交流来完成,在反馈时,要让学生都充分理解1米30厘米为什么可写成1.30米或1.3米呢?实际上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以第二层次的教学为平台的,因为前面学生已学过30厘米就是0.30米,那么1米30厘米就是1.30米对学生来说也就容易理解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上好课后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新的体会: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中表示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的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他们对分数与小数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重复例题中的转化方式,,可后来在练习中发现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时,他们就有些茫然了,课后我想如果在这一环节,我能讲深刻一些,再多花一些时间进行强化练习,效果也许会好些。
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例1的整体设计有些欠缺,我应该按书上例题那样,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小明身高130厘米,现在老师只想用一个单位“米”来表示,怎么表示呢?可30厘米不到1米,怎么办?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让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后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去解决老师出的问题,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强调情境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和本节课的研课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建构的过程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所得,一定会领悟深刻,记忆犹新。而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的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