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入殓师》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没有脚本,不知在哪里改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结局注定是孤独的,即便是最爱的那个人也不会陪伴我们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一个人离开,没有人陪伴,我们也不愿有人陪伴。夫妻也只是陪你走一程的人,夫妻总要分别的,被留下是痛苦的。
我曾经和先生说我要先离开,他说为什么是我留下?我是想让先生比我多活一段时间,我以为这是爱。其实我是自私的,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面对以后的人生。我可以为先生送行,不让他一个人留在这个世界上孤苦无依。我们要做的是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不要在纠结什么对与错、多与少。
我们可以选择离别的方式,分别可以在脸上印满口红,用爱去告别。
亲人并没有离去,我们不会分开,他们只是换个形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会比他们多活一段日子,然后我们会团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且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淡生死,那是我们人生必经旅程。死亡是下一个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那道门。有父母在,我们不用也没有想到去直面死亡。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我爸爸是个有着大智慧的人,他说他离开的那一天不喜欢哭哭闹闹的,爸爸喜欢简单隆重的仪式。
父母离开的那一天,我会平静地送走他们。然后说:“亲爱的爸爸或妈妈,我还会继续活一段,最终我们会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的。”
两节课看完了日本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入殓师从刚开始工作一直到成为职业入殓师的心理历程。
从这部影片里可以看出很多与心理人类学有关的知识。
首先,男主人公入殓师,以及他的妻子和朋友们,在一开始对入殓师这一行业抱有极端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一行业常常与死人为伴,工作的性质便是接触死人。按照世俗观点,这是晦气的,肮脏的,低贱的`工作。因此男主人公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后,他的妻子回了娘家,他的朋友不再乐意和他打招呼。但是到后来,由于男主人公的执著和努力,人们逐渐发觉入殓并非是低贱的。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变成了妖魔鬼怪,而是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从繁忙不息的工作走向了从容安稳的休息。所以,在一个人逝去后为他打点装扮是为了让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从而使一个人有着完整的一生,其实这在实质上是对一个人的尊重。
其次,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待人处世的点滴行为大多是由自己内心情感所造成的。一个人从心理上对某一件事情敬佩欣赏,那么表现于外的必然是礼貌尊敬的行为举止,反之则表现出藐视的行为。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是改变他人对某事的看法,首先就要调整心理。而具体来说,调整心理也就是调整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就是人性之根。
最后,从片中可以发现,日本是一个很讲礼仪的国度。人们内心之间的相互尊敬,表之于外便是礼仪,而反过来,礼仪也可以促进人们内心生起敬重之心。这就是《论语》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孔子认为祭祀中的羊代表了一种礼,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庄重感,因此不可为了节约而免去贡羊)。
人们不会将大提琴手和入殓师相提并论,甚至很难将二者建立某种联系,但这种印象恐怕都在接触泷田洋二郎导演作品《入殓师》之前形成;随着大悟工作的日臻熟练,表情庄重、动作舒展、步骤娴熟,想必观影者会在入殓的细节上领会一些关于音乐演奏的魅力,如有送别亲人的经历则感触更为强烈。
管弦乐团解散了,从幼儿即苦练琴技的大提琴手大悟失业,不得不卖琴偿还高额的购琴款,去乡下老家渡过窘迫的日子。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小镇,每一次我都难免凄惶,那种让人感伤的凋敝,让人揪心的冷清和让人惧怕的寂静始终挥之不去。泷田洋二郎也发现了这种反差,并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失望、颓唐而消极。
好在大悟的母亲留下了一栋小木屋,一间陈旧但精致的咖啡店,工作之余,大悟和妻子围着吧台吃火锅,上上网,拉拉琴。原野空旷,一望无垠,小镇点缀其间,顿生天地浩淼之感。站在桥上看流水,看鱼,或在庭院赏如雪的樱花,在花木葱郁的屋顶花园吃河豚卵。疲乏了,去大澡堂泡泡,聊聊陈年旧事……小镇的日子,像落花、像飞絮,岑寂,闲散、惬意,无拘无束。
曾经抱负远大的提琴手消失,让位于为人不屑的入殓师,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放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也不难实现。在城市里,工业化耐心地摧毁关于美的一切,艺术、想像,包括回忆。或许,我们都只有在人人选择逃避而又向往的乡村复原被一点点抛弃的童话。
回到入殓这个话题。无可厚非,我们一如既往地欣欣然期盼新生,恐惧甚至诅咒死亡,但死亡始终无法抗拒,每个人都无法决定死亡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着,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
带着复杂而又凝重的心情看完的《入殓师》,这部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3。也明白它为什么是当之无愧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虽然没有大手笔大制作,却用最纯粹最平实的手法传达出最深沉最厚重的感情!从始至终我的心都是平静的,当偶尔小提琴的奏响掀起了我心的涟漪。入殓师一个为人歧视甚至不愿正视的职业,却在每一次的给过往者着装化妆的时候,给了我们深深的感动!让我们对入殓师这个不为人知的职业肃然起敬,就像在片中的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在几次纳棺后爱上了这个职业,以及妻子在得知丈夫工作后的不理解到后来对这份职业的敬重,她可以很自豪的对别人说:“我老公是入殓师”。每一份工作都应该被珍重,抑或是殡仪馆里的火化员,在中也让我们为之动容,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3》。没有被瞧不起的职业,只有被尊重的生命,我们都有死亡的一天,不要在身边的人完结后才悔悟,就像公务员在母亲去世后,才正视了母亲的那双粗糙不堪的手!
火化的.老头说的很好,“死亡并不是终结,它只是一扇门,通过死亡让我们进入另一个阶段”。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天堂的存在,只要心里存有善念就有天堂,所谓的另一世界!电影简单而又不简单,它深究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为之思索感悟!就像男主人公的名字“大悟”。在每一次的洗礼之后我们时候就会大彻大悟呢?生命太厚重太深奥了,是我们一辈子也无法探究的课题!
珍惜生命,珍爱人生!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抒发一下心情总感觉有点不舒服啊,因为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感慨良多。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死是一扇门,它并不是终止,而是超越,是踏上新的旅途。”这种说法有点像我们所说的轮回吧!这部电影深刻地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尊重。“入殓师”并不是一个让人崇拜的职业,在日本甚至让人看不起。片中的男主角作为一名入殓师,他一开始并没有获得妻子的支持,因为妻子认为他的职业是让人羞耻的。他的朋友也抱着同样的心态。但是,当他们亲眼看到他的工作过程之后,他们的思想转变啦。对男主角由衷的尊敬。
给遗体化妆这个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讲应该是想都不会想的工作吧!因为对着逝者,就会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尽管很多人都说世界上并没有鬼,但是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当看完这出电影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入殓师啦。他们给逝者化妆,让他们以最美的一面离开人世,也给逝者的亲属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
故事是以男主角为30年未见的父亲化妆,男主一直很恨父亲,因为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和别的女人离开了他和母亲。因此每次当他回忆时,他只记得母亲的'样子,而父亲却是模糊的。父亲和他曾经交换过一颗石头,在父亲逝世时,手里还紧紧的握住那颗小石头,由此他才知道,父亲其实一直都想着他。
故事除了写出对生命的崇敬外,还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妻子死后丈夫的伤痛,母亲死后,儿子的悔恨。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出色的地方——音乐。背景音乐是由日本音乐家久石让所作的大提琴区,旋律优美动人,让人听后非常感动。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部电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入殓师其实是“我与父母”和“我与死亡”的课题。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
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相伴的,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课题。父母不会长生不老的,不会给我们无限的机会,与父母和解越早完成越好。
父母是大的,我们是小的。我们要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苦难,尊重他们所有的一切,我们把父母的尊严还给他们。不要冒犯他们,不要企图拯救他们,不管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切与父母的地位和能力无关。
一个无法与父母和解的人是不完整的,包容接纳父母也是包容接纳我们自己,父母是我们的根。不要等父母离开之后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受到那么多的悲欢离和,这份恩情足以。
父母的爱没有表达,不代表他们心中没有爱。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生存是第一要务,物质满足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而且我们的民族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的。我们要读懂父母那份没有表达出来的爱。
父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也是由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背景,他们可能也没能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爱,一个吃不饱的人怎么能给别人食粮呢?
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内在更加丰盈,更加清静平和,做一个优秀的祖先,打破悲剧的代际传承,不让我们的孩子再吃我们吃过的苦。
我们用爱滋养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儿”,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把父母的位置还给他们,做回孩子。让内在那个小孩成长,不再去寻找父母,不再让孩子做我们的父母。
做一个在位的子女、妻子、丈夫、父母,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爱!
文档为doc格式